位于北美洲最北的国家-加拿大,相比于很多文明古国来说,虽然历史很短,世界文化遗产也相对较少,但却拥有全世界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青睐的大自然美景。
我在工作期间几次出差加拿大的机会都错失了,仅是90年代初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参加短期培训时,从西雅图到温哥华的维多利亚游览了一天。我非常希望能专门游览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落基山脉国家公园群,亲身感受班夫国家公园的大湖之美和冰川之壮观,尤其是在枫叶变红之际。
今年10月初我和先生参加了中旅社的12天组团,行程安排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上述期望,而且覆盖了加拿大从东到西全境的主要城市和著名的自然景观。
乘坐满是中国游客的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像是专门为中国人设计的空间极窄的经济舱内蜷缩了近13个小时后,我们从多伦多入境,在东部的金斯顿、渥太华、蒙特利尔、魁北克,西部的卡尔加里、温哥华和维多利亚等8个主要的城市停留游览,了解加拿大的历史、领略加拿大的人文风情和文明。
在从濒临大西洋的东部到西邻太平洋的西部的几千公里路程中,尤其是从多伦多经渥太华至魁北克途径的“枫叶大道”上,我们一路饱览了醉人的红黄相交辉映的枫叶林美景、乘船观赏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自然奇观和大冰川时期形成的美丽的千岛湖、坐班夫缆车上到硫磺山观景台俯瞰落基山脉的多姿多彩-澈蓝的湖水、壮美的冰川、白雪覆盖的山峦尽收眼底、乘坐巨型雪车上到横跨北美洲分水岭的哥伦比亚冰原之阿萨巴斯卡冰川,近距离感受远古冰原残余之奇迹、在落基山谷中最长最深的马琳峡谷中,浏览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陡峭岩壁和湖穴、乘坐舒适的豪华渡轮抵达鸟语花香的温哥华岛维多利亚布市的查特花园参观。
加拿大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体现多元文化的城市文明,让我们在短暂的10天时间里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和体验。我们很幸运,尽管是深秋的多雨季节,但是在我们行程的多数时间里,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对拍照非常有利。城市多元的文化与高度的文明更是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让我多少悟出加拿大的诱惑所在。
一、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加拿大绚丽富有
拥有99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加拿大,东迄大西洋、西抵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部与美国本土接壤。在这片以加拿大地盾[注1]为主要地理结构的广袤土地上,呈现出不同的地貌与自然生态。
东南部为大西洋沿岸的山地丘陵地带;包括了魁北克省(下加拿大)和安大略省(上加拿大)在内的东部。连接西北地盾和东南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的圣劳伦斯河谷地区,是北美五大湖的出海通道,与美国的大湖接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口稠密,是加拿大文明的发源地;中东北部的哈德逊湾区流域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因地处高纬、深居内陆而气候严寒。哈德逊湾东部是加拿大高地,为加拿大地盾的凸出部分,西部则是加拿大地盾的陷落部分,在这片加拿大高平原地区,冰川融化形成的湖泊与河流纵横交错,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宝藏;中西部为大平原大草原区,大面积丰美的牧草,适于农耕和畜牧,大平原区涵盖了阿尔伯塔等三省;西南部则是加拿大最高的地区,除了终年积雪的落基山脉诸多山峰外,还有沿太平洋海岸的弗雷泽河三角洲,南部的温哥华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首府维多利亚在三角洲区内;北部是北极群岛区,处于北极圈内,也是地盾的一部分。
加拿大人曾说,我们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有多姿多彩的地理。在这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加拿大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4%;可持续性淡水资源占世界总淡水资源的7%;油气储量居世界前列。
10天的行程中,不论是乘车行进在路上,还是在漫步在城市街道上,变幻的自然美景令人陶醉:开阔丘陵平原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各种农作物和葡萄园、茂密的古树森林与层林尽染的红叶林、冰川融化形成的无数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白雪覆盖的连绵巍峨雪山、近在咫尺的哥伦比亚冰川;还有那不时显现在路边和林中的马鹿与黑熊带给我们的惊喜与精彩。
1、落基山脉国家公园群带给我们的自然美景与惊喜
加拿大落基山脉由若干条从西北到东南方向的沉积岩山脉群构成,大约形成于8000万到1.2亿年前,在冲断层作用的结果下,因浅陆内海沉积而成。包括4个国家公园、一个省级公园和两个山峰在内的加拿大落基山脉国家公园群[注2]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因为由石刻刀削般的山峰、壮观的冰原与冰河、无数的大小湖泊与瀑布、险峻的峡谷和石灰石洞穴组成了独特的北国亮丽高山风景线,是世界旅游者的圣地,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地球本身和生物演变的重要信息。班夫国家公园是其中历史最早,且因冰川侵蚀的特点极为明显而呈现最美景观的地方。落基山脉美国部分也有几个国家公园,以黄石公园最为著名。我们2016年11月曾到美国西部国家公园旅行。
1)雪山、冰河、湖泊与森林融为一体的国家公园
我们在加拿大西部的行程中,游览了著名的班夫国家公园、贾斯珀国家公园和优鹤国家公园的重要景观。
在从加拿大东部飞往西部城市卡尔加里的三个多小时的行程中,多亏团友小刘把他的靠窗座位让给我老公,让他得以在万米的高空,俯瞰了冰雪覆盖、延绵起伏的落基山峰群,拍下了难得的美景照片。
非常幸运的是,就在我们到达西部的前几天,卡尔加里及西部国家公园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雪深达50厘米。大雪导致多个公园关闭数天,道路阻塞,游客滞留。而我们到来时,不仅道路已经清扫干净,公园已基本上恢复正常营业(唯一关闭的是我们行程中的梦莲湖),而且还观赏到西部公园美丽的雪景风光。
座落在落基山脉北端的班夫国家公园建于1885年,在占地6641万平方公里的公园里,冰原、冰川、冰湖、松林与高山组成的自然风光呈现其永久的魅力。我们到来的季节正是秋末冬初,树叶正在变红,加上刚下过一场大雪,山峰、田野和树木都被白雪覆盖,景色之美十分难得。
在班夫,我们先乘缆车上到2200多米高的硫磺山,再沿木栈道,一路观赏雪后的山林美景,然后继续向上到达山顶。途中屡遇热心外国朋友为我们拍合影照并相互交流。在硫磺山观景台极目远望,经过几亿年自然界变化而形成的落基山脉群山与湖泊全景尽收眼底。之后,我们下到美丽的路易斯湖边,近距离欣赏仙境般的雪山倒影湖水美景。因湖水中含有冰川留下的大量矿物质,阳光的照射使湖面呈蓝绿色。湖边的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路易斯城堡酒店倒影在水中,四周的层峦叠嶂的雪山与湖水远近相映,融为一体,美轮美奂。湖边是茂密的针叶林和雪松云杉植被,在近一尺深的白雪中,仍挺拔屹立,深绿色枝叶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路易斯湖边的树林中,我们还看到了一对上年纪的新婚夫妇在美景中拍结婚照,身着礼服和婚纱的老年夫妇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光彩。当我们向他们挥手祝福时,他们也挥手致谢。之后在豪华的路易斯城堡酒店里,我们再次遇到了这对幸福的老年新婚夫妇。
从路易斯湖向北,我们游览了班夫公园的弓河瀑布(2500公里长的弓河因50年代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大江东去”取景于此而出名)、佩托湖、双杰克湖、明尼旺卡湖等。这些冰川湖均因冰川将岩石微粒和矿物质粉末带入水中,而使湖面呈青绿色。
前往佩托湖的路,需穿过白雪覆盖的一片森林,经过路人踩踏后很滑,尤其是坡度较大的地方更是非常难走,走在前面年轻人也摔得仰马翻。我们前后相互照应着,小心的踩着前人的脚印坑前行。下山时,干脆就蹲下滑下坡。爬雪山、穿森林,终于看到了佩托湖。
站在佩托湖瞭望台,云雾中的雪山和雪山在湖中的倒影一目了然,蓝天、白云、雪山、湖水和阳光构成的美景让人美在其中。遗憾的是,天气变化无常,第二天到达其中的几个湖景时,天气阴冷,飘着小雪,寒气袭人。湖面与阴暗天空的色彩一样,呈灰暗色,湖边树林和雪山尽管很美,却未能在湖中形成倒影,令人有些扫兴。
沿着230公里长的冰原大道,我们从班夫公园到达落基山脉四个国家公园中最北面也是最大(约为10878万平方公里)的贾斯珀国家公园,游览了贾斯珀公园中著名的阿萨巴斯卡瀑布和马林峡谷。
阿萨巴斯卡瀑布是在阿萨巴斯卡河上游形成的。哥伦比亚冰原的融水汇成了奔腾不息的阿萨巴斯卡河,纯净清澈的冰水由南向北流向北冰洋。宽阔的河流逐渐缩小顺着这岩石密林中弯曲的峡谷一路流淌,在山崖处跌落至上百米高的崖壁,形成奔腾下泄的阿萨巴斯卡瀑布。瀑布夹携着沙石,以巨大的力量冲击岩壁,又形成巨大的湖穴,非常壮观。
马林峡谷也是贾思珀公园内的典型喀斯特地貌重要景观。源自冰川融化后形成的马林河水,强烈地冲击着坚硬的岩壁,在石灰岩上切割出一条2公里长的、落差300多米的幽深峡谷。湍急的水流在谷底急速跌落,巨大的水声在峡谷底部回响。峡谷两侧陡峭耸立,峡谷中建有6座桥,我们在其中的3座桥上停留。在一处,导游带我们寻找出石板上显示的海底多种生物化石。这些化石说明,在上亿年前,这里全部为海水覆盖。乘车行进在贾斯珀公园大道上,眼尖的团友不时发现两旁树林中的野生动物,导游说我们很幸运,居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撞见麋鹿、马鹿和黑熊,一次甚至是成群的马鹿,让我们惊喜不已。这些野生动物似乎并不惧怕见到游人。如果不是非常靠近的话,它们会静静的在树林中安然自乐。
落基山脉西侧的优鹤国家公园,面积为1310平方公里,是四个国家公园面积最小的。然而,优鹤公园却拥有28座3000多米高度的山峰,还有数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因时间关系,我们仅在踢马脚河的天然桥短暂游览。天然桥是因湍急的溪流凿穿了坚固的岩床而打造出的一座岩面平坦的石桥。乘车穿行在经过数亿年大自然的风化而形成的美景之中,窗外道路两旁数百以至上千年的树林和巍峨的雪山持续不断,我们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永不消失的魅力。作为短期旅游者,我们只能观赏这雪山美景,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则是在滑雪、攀岩和登山的户外活动中,享受这北国的自然风光。
2)在哥伦比亚冰原观冰川
全副武装的穿上了所有的御寒衣服,我们从班夫小镇乘车沿着冰原大道行驶三个多小时,到达落基山系中的第一大冰原-哥伦比亚冰原(Ice field)。
哥伦比亚冰原是北极圈以外最大的冰原遗迹(约500平方公里),也是北美所有河流(除圣劳伦斯河外)之母。由冰盖和数条冰川组成的哥伦比亚冰原,最高段冰层厚度为130米。冰原有两条主要的冰舌,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此行看到的阿萨巴斯卡冰川。已经形成8000多年的阿萨巴斯卡冰川,如今能够存在,得益于此地每年平均7米厚的降雪量。冰川融水由此分别通过诸多的河流与湖泊流向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是历经四次冰河时代所形成的天然宝藏。 冰河是由于重力的挤压从冰原底部向坡地滑动的一条雪道,在载流着冰雪、石块等沉重物质的冰层向前的过程中,因地受心引力的作用,冰河流速很慢。长达七公里的阿萨巴斯卡冰河(Athabasca Glacier)一年的移动距离大约只有七米,所以冰雪要从冰原流到冰河的下端可能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我们先乘坐冰原的巴士,然后换乘世界仅此地才有的特殊的巨轮雪车上到冰雪环抱的冰川下游处。站在宽1公里、长6公里的浅蓝色阿萨巴斯卡冰川舌头下面(当然是在安全的范围内),我们看到呈现晶莹剔透的蓝光冰河舌头,仔细观看,像是凝固却又在流淌的冰河。据说是因为冰层密度极高,阳光无法折射,因此在晴空下呈蓝色。
虽然我们在西藏和冰岛旅行时也看到不少冰川,但都是离我们非常之远。我们在阿根廷旅游时曾乘船近观延绵30多公里、有20层楼高的莫雷诺大冰川。但不同的是,莫雷诺大冰川是已经离开冰原,矗立在海上且正大块崩塌融化的冰川。而哥伦比亚冰原的数条冰川是仍旧在冰原上,而且因为冰原的坡度缓和,人们通过乘坐特殊的交通工具,可以接近冰舌观望。能够如此近距离的观看存在数千年的大自然奇观,大家都感到十分兴奋。
高山、冰原、瀑布、峡谷和湖泊及各类植被所展示出的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美丽壮观,让人类敬畏。正是大自然中各种物质,养育了人类,使人类能够持续生存。同乘冰原雪车的一个台湾团导游所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类要以敬畏、感恩、珍惜的态度来善待自然,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美景。
2、大瀑布、千岛湖和运河的美景与历史的见证
正是因为拥有大面积的冰原和冰川,加拿大国土上处处是湖泊与河流,其领土面积中75万平方米的淡水资源,占世界淡水面积总额的15%。此外还有诸多人工运河。
1)雷神之水-尼亚加拉大瀑布
由美国和加拿大两个瀑布组成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交界处,是世界上三大跨国瀑布中最大的一个[注3]。约在2.5万年前就已经形成的大瀑布,因安大略湖与伊利湖的70米落差而造成。宽达1100多米的瀑布流面,虽然分成三股,但源头同为尼亚加拉河。河中的山羊岛将瀑布分为两部分,较大的部分靠近加拿大一侧,因形状如马蹄,被称为“马蹄瀑布”,约670米宽,56米高。而美国一侧的瀑布宽约320米,高58米。1812年美国和当时属于英国的加拿大曾于1812年发生战争。战后协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两国各建尼亚拉加瀑布城和水电站。河上建有连接两岸的彩虹桥。
1984年我在纽约学习时,曾与分行的同事们一起前往美国的布法罗市欣赏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美国一侧看尼亚加拉大瀑布,只能看到瀑布的侧面。34年后能有机会亲临加拿大一侧观赏,算是又满足了一个愿望。
我们身着雨衣,乘可载200多人的平底船在尼亚加拉河上从不同的角度,近距离的观赏瀑布。当瀑布的水流冲下悬崖,以每小时35.4公里的流速跌荡而下56米的落差时,其势不可挡的倾天而泄,发出雷鸣般的声音,难怪尼亚加拉大瀑布被称为“雷神之水”。当船行至离瀑布100多米距离的时候,飞泻的湖水冲击着船舱,势如暴风骤雨,瀑布的浪花倾落到船上,把我们的衣服都打湿了,连照相都不可能,但是船上的游客都十分兴奋。能够在有生之年两次到访尼亚加拉大瀑布,我感到很知足。
据资料显示,尼亚加拉瀑布总的最大流量可达每秒600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亚加拉河河谷断层处,形成瀑布,其余70%的水量被用于发电。因此,尼亚加拉大瀑布不仅增加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旅游收入,还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也是因为得益于尼亚加拉发电厂的规模,周围的城市发展迅速。
2)绿茵环绕的美丽千岛湖
位于加拿大金斯顿附近的千岛湖与我们国家浙江杭州淳安千岛湖和湖北黄石阳新仙岛湖并称"世界三大千岛湖"。加拿大千岛湖共有1864个小岛,是安大略湖的终点和圣劳伦斯河的起点。
如果按照加拿大对岛屿的定义,从岛屿的数量上来说,我国的杭州千岛湖的岛屿应该数量更多。与尼亚加拉大瀑布相同的是,千岛湖也是美加两国共有,但加拿大享有三分之二的水域,湖水面积为567平方公里。
乘船在美丽的渥太华河千岛湖上游览一个半小时,甚为惬意。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碧蓝的湖水,岸边绿树成荫的树林中点缀着古典的房屋和古堡。游船途中,导游介绍了关于千岛湖沿途的建筑。
千岛湖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奥伯特古堡(又称为心岛)和跨越美加两国水道的仅为48尺长的世界最短的小桥。
奥伯特古堡的主人曾是一个穷人,靠自己的奋斗获得财富和事业的成功,成为纽约旅游业巨头。为了表示其对爱妻的心意,他将自己一生奋斗的积蓄为爱妻和妻子的母亲在千岛湖上建造了美丽宫殿古堡。但当古堡建成后,他的妻子已经离开人世。这个古堡成为永远伤感的美好童话之传说,也成为千岛湖建筑中最美丽的建筑。与我曾经游过的两个国内的千岛湖相比,我觉得,加拿大的千岛湖湖水更清澈、湖边的植被更好。
3)具有战略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里多运河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市内游览的景点中,里多河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行走在渥太华议会楼群的周围,美丽的利多运河美景映入眼帘。这不是一座普通的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里多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美洲大陆北部争夺控制权的见证”。
建于1832年的里多运河全长202公里,北起渥太华,南接安大略湖金斯顿港,是一条用于抵抗美军的军事运输线。里多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一是在于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19世纪初英国政府为了与新独立的美国争夺领土,同时为北部英属殖民地提供物资运输路线,英国开凿此运河;二是在于其运河工程建造技术和水平。1826年,英国人首次将欧洲的“雍水(slack-water system)”技术运用于运河的挖掘,即通过建造高坝和大型水闸来提高水位,达到适航深度,避免了大量的挖掘工作,代表了当时世界运河开凿的技术高度和突破创新。此外,运河上还建有数座碉堡和要塞,是19世纪工程技术的奇迹之一;三是在于运河是目前北美保存最完好的运河。
目前里多运河并未用于商业用途,作为加拿大历史的一个见证,成为渥太华美丽风光的重要一部分。冬季也是渥太华市内天然的滑冰场。我们还抓紧时间参观了运河博物馆,博物馆以图片形式展示了运河建造结构、建造工程过程中的场面及后期的维护等。
二、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是加拿大文明的重要基础
此行我们在加拿大东部和西部的8个城市短暂停留,虽然都是走马观花,但是城市的整洁安静、政府机构的简朴开放、社会的文明包容和人民的礼貌友善,让我对加拿大产生很好的印象。加拿大的吸引和诱惑,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景,还在于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多元和谐文化、环保持久的发展活力和社会的高度文明。
1、从城市的发展了解加拿大的历史
加拿大的历史很短,在16世纪欧洲人来到这片土地之前的数千年中,不同群组的印第安人在这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以原始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文明特点。
16世纪起,欧洲人的入侵和占领使加拿大逐渐成为殖民地国家。在包括魁北克在内的圣劳伦斯河流域,法国人从探险到贸易、从武力控制到殖民统治,其影响力持续扩大;在北美南部的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建立了殖民地,并在北美北部的哈德逊湾一带进行皮毛贸易活动;西班牙则在墨西哥北部和美洲的西南部从事奴隶贸易。法、英、西以及俄和美国对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北美大陆的争夺,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七年英法战争”的结束。19世纪,加拿大等省成为英国最早的自治领。1926年,英国承认了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后,加拿大才开始获外交独立权。直至1982年加拿大在通过新宪法,从英国独立后,将7月1日的自治领日改名为加拿大日,才事实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我们行程中的多伦多、魁北克、渥太华、蒙特利尔和魁北克都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也是加拿大文明的发源地。卡尔加里和温哥华则是西进历史的结果。在这些城市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优美的城市风貌和现代化的发展,而且感受到加拿大的文明程度和特点。
1)加拿大最古老且最具法兰西风情的城市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法国本土之外最具法兰西风情的城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魁北克保留了诸多的历史建筑和遗迹,给人以浓郁的欧洲文化气息。
最早在1534年就被法国探险家发现并被占领的魁北克,于17世纪初被法国商人尚普林带领的一批法国人发展成为重要的皮毛贸易中心,之后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和新法兰西的首都。在这过程中,当地的印第安易落魁人与以尚普兰为总督的法国人发生了数次战争,至今保留的诸多防御工事和要塞基本是法国人在那时建造的。
1756年至1763年间,以大西洋、北美和印度为主要战场的英法战争,使英国在大西洋的大胜,打开了英国征服法属美洲的道路。1759年英国舰队司令率100多艘舰船和2万多官兵用大炮轰击攻破了魁北克城。1760年魁北克成为新英格兰的殖民地。正是由于魁北克是唯一一个完好保留了17世纪建造的见证诸多战争的大量城堡、要塞、防御工事和教堂的城市,又体现了早期欧洲人在北美殖民的重要历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在魁北克仅参观了建在悬崖上的目前仍是宗教和行政中心的上城和以商业贸易与居住区为主的下城。离上城不远,是宽阔的圣劳伦斯河,河边是大片绿草地的国家战争公园。这里曾是英法战争中阿伯拉罕平原之战的主战场,路边还保留着不少古炮。如今这里已不被人们注意。正是这场7年的英法战争结果,对美国的独立战争有着重大的意义。战争之后签订的《1774年魁北克协定》“引发了在波士顿郊区邦克山跟英军交火,成为美国革命的导火索”。[注4]遗憾的是,因时间关系,我们未能前往离国家战争公园不远的、魁北克最古老的军事设施参观介绍英法战争的“堡垒博物馆”。
在古老石头建筑林立的上城,我们自行买票参观了曾经是英法殖民统治者居住的地下城堡,城堡里保留着几百年前的行政长官的工作生活设施及军事防御武器。然后我们沿着狭窄的卵石街道,欣赏着17-18世纪的欧式建筑。因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匆匆的进到古老的城堡酒店和天主教堂里浏览片刻。
在魁北克的下城,我们在以魁北克奠基人尚普兰为名的著名的小尚普林街漫步游览。五光十色、繁华拥挤的街道,精心装饰的古老建筑和商店充满了艺术气息,很有品位。在小尚普兰街的一角,一幅巨大的彩画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这幅彩画生动的绘出了魁北克曾经的风貌。当我们在街心公园的长椅上照相小歇时,一位当地长者特意走过来向我赠送了两枚加拿大枫叶徽章以表友善。如果能够在魁北克多呆上一天,就能够更多的体会这独特的历史名城的味道了。
2)“北美的巴黎”城市
位于魁北克西南部的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魁北克省的第一大城市和法兰西风情浓厚的大都会。
16世纪前蒙特利尔仅是印第安人居住的村落。17世纪法国探险家来到这里之后,蒙特利尔也成为法国人与印第安易落奎人交易皮毛的重要市场,并逐渐成为法兰西帝国的殖民基地和商业中心,以至法国人曾想将蒙特利尔建成法兰西第二帝国。
18世纪英国统治期间,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的到来,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的中欧和东欧以及犹太移民的涌入,使城市迅速膨胀发展成为北美第二大城市,为满足人口增长需求而不断修建和改善的地铁、地下城、扩建港口以及扩宽河道,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直至今天,法语仍是当地的官方语言,使用法语的人口超过60%。
我们虽在蒙特利尔住了两个晚上,因住在较远的郊区,所以没有充足的时间在市区游览。登上著名的皇家山公园,我们居高临下观赏了夕阳西下时蒙特利尔市美丽全景;参观北美最大教堂-圣母大教堂,我们领略了这座建于19世纪初的被称为“小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规模和装饰的金碧辉煌,教堂里的由9000根管子组成的管风琴,尤为醒目。鉴于这座教堂见证了随着法国探险家而来的罗马天主教的传入和英国人带入的新教历史,圣母大教堂被定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漫步在有400多年历史的蒙特利尔老城和港口,我们从街道上林立的古老欧式建筑和港口的大铁锚感悟这座城市经历的辉煌与沧桑。
3)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发展最快的城市
座落在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加拿大的经济、金融与航运中心。1720年前一直为印第安人居住区的村落,在法国人到来之后,也成为法国人与印第安人进行皮货交易的站点。1793年,英国人替代了法国人发展皮货贸易,并将多伦多作为上加拿大的首都,命名为“约克村”。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后,美国人占领了约克,英军反击,一直打到华盛顿。美英停战后,约克更名为“多伦多”。19世纪后期的维多利亚时代[注6],是英国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多伦多发展最快阶段。之后随着欧洲移民的不断到来,多伦多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
我们乘车在多伦多的老城和新城穿城而过,经过与纽约金融街相似的贝街、9大医院集中的医院区,在市区的安大略省议会厅、多伦多议会厅及多伦多政治与文化休闲中心-菲利普斯广场匆匆游览后,又在历史悠久的多伦多大学短暂停留。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贡献生命的白求恩大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系,因此校园的草坪上有一个中国人捐赠的白求恩雕像。古老幽静的校园,几乎看不到人。但是校舍墙壁上的文字则告诉我们,这里走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例如,因发现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方面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教授等。
4)19世纪初加拿大的首府城市
从多伦多乘车前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我们途经圣劳伦斯航道上的重要港口城市-金斯顿。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18世纪金斯顿成为加拿大的重要城镇,1840-1844年间曾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首都所在地。安大略湖畔的风景十分优美,著名的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和养老中心就建在湖边。湖边的亨利古堡也是金斯顿历史发展的见证。
5)英法两种文化交汇的城市
渥太华于1857年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皇选为加拿大首都,因其处于以英国移民为主的多伦多和以法国移民为主的魁北克两个城市之间,是英法两种文化的交汇,所以是英国议会在这两个城市中间的一个妥协折中的选择。
17世纪初,英法殖民者到来之后,渥太华成为著名的木材集散地。1763年,渥太华及加拿大沦为英国殖民地。1812-1815年英美战争期间,贯穿渥太华的里多河成为渥太华与金斯顿之间的水上安全通道。战争之后,为了防止安大略湖和圣劳伦斯河被美国占领或封锁,英国又修建了里多运河-这条机动的军事通道。
作为首都的渥太华,给人以气派、华贵但又朴实优美的感觉。在渥太华,我们进入到加拿大总督府大院,漫步在总督府内枫树林的大道上,欣赏红黄相映的枫树和世界各国政要来访加拿大时栽种的树木;参观了建于1908年的、外观像城堡似的加拿大皇家造币公司及展示中心;在美丽的里多运河边由近及远的眺望,河边绿顶的哥特式国会大厦建筑群和远处的连接渥太华南北两岸的大桥的一片风景尤为迷人;站在国会大厦建筑群前面开阔的广场上,面对正面高耸的联邦议会主体大厦和东西两翼的枢密院总理办公室与议会委员办公室大厦,让人感受到建筑艺术之美和如同置身于欧洲城市之感。
有幸在艺术殿堂般的国会大厦内参观,得益于满面笑容的加拿大小伙热情的介绍,让我们对加拿大的议会制度设计与运作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下几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加拿大议会程序的复杂。因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法双语,且英国女王是议会的最高权威,因此,每一个参众议会的法案,都要两种语言分别审议,经过加拿大议会通过后,最后由英女王决定。(英女王是16个英联邦国家的女王)当然由于运作的不可行性,都由总督代行;二是参议院和众议院在辩论议题时,公众可以进入到议会厅旁听。三是议会大厦内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有利有弊的民主制度显而易见。
优美清洁的城市环境、体现艺术之美的历史建筑、政府机构的开放和官员的亲和,渥太华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6)加拿大的能源中心城市
我们乘飞机从东部飞行四个半小时到达艾伯塔省南部落基山脉西部城市-卡尔加里。卡尔加里是加拿大的能源中心,又是阿尔伯塔省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城市。自从20世纪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后,经济迅速发展。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在内的世界上大的石油公司都在卡尔加里建有常设机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总部也设在卡尔加里。19世纪修建的太平洋铁路西至温哥华,东至蒙特利尔,并跨境通往美国主要城市,因此,卡尔加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卡尔加里是我们前往落基山脉旅行的起点,在市里并没有安排任何参观。
7)宜居的太平洋门户城市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部的第一大城市。因其地理上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南面受太平洋暖风的影响,东北部有纵贯北美大陆的落基山脉做屏障,因此,气候湿润温和,宜人居住,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来此。温哥华是近年来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
此外,因拥有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是温哥华经贸发展的重要支柱。18世纪末期,西班牙和英国的航海家先后到此勘测。1870年,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政府在温哥华的煤气镇开始发展,并建立了太平洋铁路总站。1886年正式建市。随着太平洋铁路的兴建,大批华工到此落户,1887年逐渐形成了“中国城”。
1986年温哥华百周年建市时举办世博会,修建了地标性建筑-加拿大广场等。此后,温哥华成为高密度住宅都市,是加拿大西部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在温哥华老城,我们先来到温哥华发源地、以第一任市长名字命名的“盖士镇(Gas Town)”,看到了利用地下蒸汽来带动发条的蒸汽钟。地底下的蒸汽每十五分钟就会冒出来,导致钟盖会发出呜呜的响声。
老城的破旧脏乱,街边很多穷人和吸毒的人,让我们对温哥华的第一印象很不好。但是在海边的新城,曾经举办过世博会的“加拿大广场”、广场上气派的五帆会展中心、以及可以眺望连接西北温哥华的狮门桥的斯坦利公园,又让我们看到了温哥华繁华美丽的一面。在“加拿大广场内观看4D电影“飞跃加拿大”,更是让我们在模拟的飞机上,如同亲临现场般的从空中饱览了加拿大从东到西精彩美妙的地质地貌和美景精华。
8)因金矿发展起来的花园城市
位于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市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会城市。将这个远离大陆的城市定为省会,据说是为了避免被划入美国的版图。因19世纪末期发现金矿而成为冒险家和淘金者的乐园。
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的这座城市,环境十分优美,沿太平洋岸边的绿草茵茵的广场上,维多利亚式建筑的议会大厦和皇家哥伦比亚博物馆,充满了欧洲风情。
我们利用大家在广场上拍照的时间,自行买票,快速的跑进皇家哥伦比亚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内的早期文明的土著图腾柱之多之大令人兴奋。埃及专题展十分精彩,只可惜时间太短,怕影响了团队的行程,不能认真欣赏。
维多利亚美丽的布查德花园(BUCHERS GARDEN)是20世纪初喜欢园艺的布查德夫人利用废弃的矿坑建成的体现多国园艺花卉的私人花园。92年,我曾到此参观,26年之后再重游此地,花园依旧、美景依然。
短暂快速的城市浏览,让我们对加拿大的历史有所了解和认识。尽管东西部城市的历史发展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我认为,加拿大历史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16世纪以来法英殖民者交替统治的数百年,给加拿大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影响。在政治体制方面,联邦制与议会制相结合,受英国和美国的影响更深;在文化上,受法国的影响则相对较深;在经济方面,与美国的联系与融合更多。
二是加拿大因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其政府实施的移民政策和外来的移民对加拿大城市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三是不论是城市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民生福利等方面,都体现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包容文化。
2、加拿大文明的特点
在加拿大短暂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加拿大文明,融合了北美土著文化、法英北美殖民文化以及在地缘和经济上深受美国影响的多种文化元素。其表现的结果和特点,突出的体现在至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平等包容的双语多元文化的现代文明。从16世纪至今的400多年的时间里,法国统治约100年,英国统治(从1763-1867年)约100多年,法裔与英裔构成主要的民族群体,此外,还有100多个民族。为保护民族的文化、体现平等和包容的理念,加拿大以法英两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在魁北克省则通过法律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双语文化也成为加拿大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明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政体的联邦、民族的自治等都是出于对多元化的尊重与保护。当然在某些方面也过于包容,例如,2018年11月刚通过了允许大麻合法化的法律,虽然目的是确保大麻不被滥用,但是也引发了社会对此的担忧。
二是大量接受移民和难民,并保证其权益的国家;加拿大因地大人少,为发展经济,一直以各种方式吸引世界各地移民和人才,并接受难民。加拿大是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接受的难民也占全世界难民的10%以上。加拿大逐步修改和取缔移民政策中的歧视性的法规,在1948年签署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完全废除了移民政策中的种族歧视成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多元文化为国策的国家。2006年,加拿大时任总理就1885年政府通过的一项专门针对中国劳工和华人新移民的入境纳税的歧视性条例和排华法案(已于1947年被废除),正式向华人道歉。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是西方国家中首个为中国设立纪念日的国家。加拿大优厚的福利制度也是全民共享的。接待我们的司机和导游都是到加拿大移民并生活了很多年的中国人,他们都表示出政府对移民权益的保护和满意。
三是受殖民体制约束,但不断争取独立,减少外国的渗透和对外国的依赖。历史上受制于法英美,例如在独立后,宪法的修正还需要英国会的批准、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也控制和影响着加拿大,但是加拿大在争取完全独立方面越来越显现其坚持自主立场的态度。例如,1970年加拿大是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强制要求美国在加拿大发行的刊物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加拿大内容;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举向加拿大能源、矿业、制造业和金融业渗透时,加拿大立法规定了外资控股的比例和加拿大人在公司董事会成员的人数。今年中美贸易战过程中,当美方希望通过《美墨加协定》限制加拿大和墨西哥与中国开展贸易谈判时,加拿大总理明确表示,该协定不会影响加中贸易。尽管加拿大因在地缘上与美国的紧密关系,经济的融合不可避免,但是加拿大坚持多元化的发展原则,反对美国对其的施压。
四是政府开放、人民友善的和谐社会。在加拿大十多天的耳闻目睹,我们强烈的感觉是,加拿大是一个包容开放、和谐友善的高度文明社会。魁北克的独立始终是加拿大政府面对的突出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采取的诸多法律政策,通过协商和妥协等方式,来缓和占人口一半以上的英裔和占人口1/4的法裔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目前魁北克独立的问题有所缓解。据导游介绍,目前要求魁北克独立的人数越来越少。(但还是让我们在联邦议会大厦前撞见了要求魁北克独立的一小群和平示威者)
当我们分别在渥太华国会大厦、安大略省议会厅、蒙特利尔和金斯顿的市政厅参观时,加拿大政府机构的开放、简朴和不设防,让我们感觉到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信任与平等。公众可以随意进出入议会厅并拍照,没有警卫的把守和安全检查。在安大略省议会厅,一位工作人员还热情的引导我们参观,向我们介绍情况,与我们合影。渥太华国会大厦内,一群群的游客在彬彬有礼的接待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我们所接触到的加拿大人,不论是国会大厦的年轻解说员、班夫公园缆车站的服务员、还是超市的收费员和酒店的接待员,他们的热情、友好、专业,在服务时脸上呈现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开朗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这些异国他乡的游客体验到加拿大人的文明素质。
绝美独特的北国风光与美景、包容友善的文明国度与人民,是加拿大的魅力所在。可以说,加拿大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榜样国家,与她南边的近邻貌相似,实质却大为不同。
2018年11月22日
又及:没有想到的是,12月1日,加拿大应美国司法部的要求,拘捕了华为高管孟女士。此事件说明,美国控制的五眼国家还是被美国所左右。因此,我们对加拿大自主的乐观看法要有所修正了。”
2018年12月12日
[注1]:地盾(shield)是被古代冰川久远侵蚀、切削并失去土壤的巨大岩块。加拿大地盾是北美洲板块最坚硬、最稳定的核心,又称为前寒武纪地盾区,或者加拿大高地区。地理构造上属于冰蚀高原。
[注2]:班夫、贾思珀、库特奈、优鹤国家公园以及罗布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汉伯省级公园。
[注3]:另外两个跨国瀑布为伊瓜苏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
[注4]:源自“加拿大通史”。
[注5]:1812-1815年的英美战争,又称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的第一次对外战争。为向北扩张,将英国势力逐出北美大陆,1812年美国向英国宣战,并攻击了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美军进攻上加拿大首府多伦多,烧毁议院和民房,从而激怒了英国。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后,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先是占领了缅因州,又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并报复性的焚烧了白宫。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美国领土被外国军队占领。
[注6]: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约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即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这段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巅峰,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
参考书籍:
《加拿大通史》、《加拿大文明》、《枫叶之国-加拿大》、百度等。